-
潮新闻客户端 郭楠
近日,由浙江文学院(浙江文学馆)组织的“全国文学名家看海宁”活动在海宁举行。
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江苏、安徽和省内各地多名小说家、散文家、诗人,以及《扬子江诗刊》《文学港》等多家刊物的知名编辑。浙江文学院(馆)院(馆)长程士庆,浙江文学院(馆)委会成员、创研宣教部主任卢山,海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许笑云,海宁市文联主席朱红刚、副主席许晓飞,浙江文学院(馆)张继宝、伍元之,以及知名作家余同友、鲁晓敏、许春夏、陈博君、麦豆、朱夏楠、北鱼等参加活动。
活动中,安徽省网络作协主席余同友以《短篇小说的发现与呈现》为题做了精彩的分享,指出要善于对现实社会热点进行长期的关注、积累和分析,培养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能力,在想象、探寻中不断“养故事”。他建议:“写作要敢于挑战难度,不要畏惧探索。建议海宁进一步推动文学氛围向基层延伸,鼓励更多青少年参与文学创作,同时将本土非遗文化与文学有机结合,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。”
浙江省散文学会副会长、丽水市作协主席、《中国地理杂志》特约撰稿人鲁晓敏则以自身长期关注廊桥文化、传统村落、乡土文化的实践,与大家分享了当代游记、地域文化写作的经验。他认为,“海宁文学氛围浓厚,培育了一批有思想、有能力的作家和学者。希望海宁的作家更多聚焦本土题材,拓宽创作视野,将人生哲理融入文字,实现从写作者到作家的跨越。”
在分享课之后,文学名家还对海宁本土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点评,并就文学创作趋势、写作技巧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,分享各自的写作体会与感悟。名家们的点评和建议令在场的海宁作者深受启发。“接下来我会更关注本土文化,把个人成长与家乡情怀结合起来,努力写出更有分量的作品。”海宁市作协会员姚晰频分享道。“这次交流让我思路更清晰,也意识到需要在文字上多加磨炼。”海宁市作协会员蒋月明表示。
名家们来到志摩故里街区,徜徉在诗意的街巷,探寻诗人徐志摩的精彩人生故事。在王丽琴灯彩工作室,参观海宁非遗硖石灯彩作品。在非遗传承人王丽琴的指导下,名家们不仅了解了硖石灯彩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,还动手参与其中,领略传统技艺的细腻与魅力。
随后,前往袁花镇,先后参观了神仙湖与金庸故居。神仙湖湖光潋滟、景色宜人,不少成员驻足凝望、拍照记录,在这片自然之美中寻找笔端的灵感。在金庸故居,大家细致聆听讲解,回味金庸先生的文学成就与人生历程,感受一代武侠大师的精神世界。
文学名家们还走进周王庙镇,先后探访了胡斗村与云龙村。重点了解了当地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创新实践,深入体验了以蚕桑文化为代表的乡村特色产业,感受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乡村振兴的融合共生。
整场活动内容充实,采风收获颇丰,作家与编辑们不仅深入海宁的文化肌理,也更直观地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、自然与人文,为今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与情感动力。
海宁历史悠久,文脉绵长,孕育了王国维、徐志摩、金庸等文学巨匠。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浙江文学院(馆)“诗教计划”实践基地正式落户海宁,为当地诗歌教育注入了新活力。同时,浙江文学院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暨海宁·“弄潮儿”文学长训班也已启动,目前已经连续开展多期文学培训活动,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更专业的学习平台。
“此次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对基层文学创作者的培育与引导。希望海宁的文学创作者能够持续坚守创作初心,勇于书写自我、面向自我,始终从本心出发,写出真诚而有生命力的作品。”浙江文学院(馆)院(馆)长程士庆表示,“接下来,我们将与海宁进一步加强联系,持续办好‘弄潮儿’文学长训班,推动新大众文艺的深入实践,助力海宁本土作家和来自各行各业的作者,用手中的笔生动记录这片土地上火热的现实生活,以优秀的作品回报海宁丰厚的文化积淀。”
“希望海宁的本土作者通过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,系统提升文学素养,深入扎根海宁丰厚的文化土壤,不断锤炼、提升文学创作的理念、能力,用情、用心、用力创作出更具温度和力量的作品,为海宁文脉的延续与创新贡献新的力量。”海宁市文联主席朱红刚表示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