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RRY-CHEW1
![]()
都来”改名“盈都来”,商业蹭名闹剧终收场?
最近,商业圈的一场“改名风波”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。浙江嘉兴海宁的“胖都来”商场,在历经两个月的舆论风暴后,终于将招牌换成了“盈都来”。这看似简单的改名操作,背后却藏着诸多值得探讨的商业与社会问题,不禁让人思考:这场“蹭名”风波,真的只是名字的纠葛吗?
事情还要从3月底说起,当时浙江海宁一家即将开业的商场取名“胖都来”,与河南知名商超“胖东来”仅有一字之差。这一相似性迅速引发网友热议,大家纷纷质疑“胖都来”有蹭热度之嫌。胖东来方面也迅速做出反应,启动法务评估,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投诉书。即便面临争议,“胖都来”依旧在5月1日高调开业,还了多位明星艺人录制祝福视频,使得舆论进一步发酵。尽管“胖都来”官方解释“胖”寓意美好,“都”取自董事长姓氏,但网友并不买账,“碰瓷式营销”的调侃不绝于耳。直到5月10日,面对舆论压力与法律风险,董事长都建明公开表示愿意更名,并网友出谋划策,最终在5月20日确定新名为“盈都来”。
从法律角度看,“胖都来”与“胖东来”如此相似的名字,确实容易引发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的争议。依据《商标法》,判断侵权的关键在于商标相似性、行业关联性以及主观意图。“胖都来”与“胖东来”名字高度相似,且同属零售行业,消费者极易混淆。虽然“胖都来”解释了名字由来,但胖东来认为其存在“搭便车”嫌疑也并非毫无道理。若胖东来能证明“胖都来”导致消费者误认,那么“胖都来”或将面临法律的制裁。
从商业营销角度分析,“胖都来”或许在短期内获得了大量关注,开业时的高人气和销售额便是证明。但这种靠争议和“蹭名”获取的流量,是一把双刃剑。一旦消费者觉得品牌有“山寨”之嫌,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好感度便会大打折扣,长期来看,不利于品牌的可持续发展。而且,靠争议营销吸引来的顾客,往往忠诚度不高,难以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。
这场风波也反映出当下商业竞争中的一些浮躁现象。部分企业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优质的服务,而是妄图通过“蹭热度”“傍名牌”等手段走捷径。然而,真正能在市场中立足的,永远是那些有核心竞争力、诚信经营的企业。胖东来之所以深受消费者喜爱,不仅仅是名字独特,更在于其多年来坚持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超一流的服务。
如今“胖都来”已改名“盈都来”,但未来的路还很长。它需要尽快摆脱“蹭名”的负面影响,在商品品质、服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,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。同时,这一事件也给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:尊重知识产权,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,才是商业成功的正道。
对于这场改名风波,你怎么看呢?你认为“盈都来”未来该如何发展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